俄媒:中国高超音速空空导弹正在测试美军B-21不再天下无敌
发表时间:2025-03-20 17:24:15 来源:经典案例
俄罗斯媒体这几天又揭开一个我们官方选择低调处理的武器谜底,中国的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正在最后试验了。
目前美国在这样的领域一直称霸全球,而据说这个新型武器直接“针对”的就是美国已经试飞成功但还是在试验阶段的B-21。
如果这次的中国的新型导弹真的成功问世,那是不是就说明中国未来就会取代美国在这样的领域的地位,成功登上世界的首位交椅呢?
浩瀚的西北大漠深处,2025年伊始,一场非同寻常的“烟火秀”绽放夜空,其产生的冲击波却远不止于视觉上的震撼,更直接震动了远在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楼。
这次大秀的亮点是我国试验取得成功的超音速空对空导弹,它以9倍音速划破万米高空,预示着未来空战格局的颠覆性变革,也让美国苦心经营二十年的“隐身霸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型超音速空对空导弹测试取得进展,性能实现重大突破,中国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横空出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和严苛测试的基础之上。
2025年1月20日俄罗斯有报道称,港媒上的一篇文章确认,我国正在进行一种高超音速空对空导弹的关键耐高温测试。
高超音速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要应对高温带来的巨大挑战,导弹飞得特别快,超过5倍音速,这样和空气摩擦太厉害导致导弹表面温度能热到1200度以上,普通材料根本承受不住。
信息来源:港媒:中国新型秘密高超音速导弹进入最后测试阶段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01-20
中国科研人员通过电弧加热风洞,重现了导弹在超高速飞行时遇到的极高温度状况,以解决技术挑战,这种风洞能制造出数万度高温气流,能真实地再现导弹飞行时的环境。
虽然官方尚未公布该导弹的具体性能参数,但西方分析人士根据现有信息进行推测,认为其射程可能超过1000公里,速度或将突破9马赫。
相比之下,美军现役最先进的AIM-120D空空导弹射程仅为160公里左右,而欧洲引以为傲的“流星”导弹最大速度也只有4马赫。
如此巨大的性能差距,意味着搭载中国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歼-20等五代机,甚至刚刚亮相的“六代机”,都可以在敌方防空圈外发动攻击,大幅压缩目标的反应时间,使对手陷入“被动挨打”的窘境。
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出现不单单是中国军事科技的重大突破,更是对美军苦心经营的空中优势,尤其是“隐身霸权”的直接挑战。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其先进的隐形轰炸机,如B-2轰炸机,在全世界内执行“穿透性打击”任务对潜在对手的防空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出现却让曾经被吹捧为“永远无法被锁定”的B-21轰炸机也感到了切实的威胁。
B-21轰炸机的隐身设计固然先进,但也并非无懈可击,B-21的S形进气道设计让它的后背部分成了雷达容易探测的“软肋”,就像坦克的顶部装甲通常是最脆弱的地方。
高空中的高超音速导弹要是直冲B-21的背,飞行员几乎来不及躲闪,这种“灌顶”攻击方式将使B-21的生存率一下子就下降,美军所依赖的“穿透性打击”理论也将面临失效的风险。
这些反隐形技术的进步与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结合,将形成对B-21的“多重锁定”,使其难以遁形,除了对B-21构成直接威胁外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还能够有效打击美军的战场支援体系。
预警机、加油机和传统轰炸机等支援飞机,由于其飞行速度较慢且缺乏有效的防御手段,在高超音速导弹面前将成为“活靶子”。
一旦这些支援飞机被摧毁,美军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空中打击能力和续航能力都将受到重创,进而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
这肯定会让美军在空中实力上会降低,同时增强中国空军在将来空战中的控制力,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他们打算怎么改策继续在空中保持领先地位?
诺斯罗普·格鲁曼推出的B-21被誉为全球首架第六代战斗机,它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和强大的数据共享功能,还采用了开放式的系统设计。
然而将轰炸机改装成战斗机,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真的能有效应对高超音速导弹的威胁吗?
信息来源:迷雾重重!美B-21轰炸机匆忙量产,是因为要“应对中国威胁”? 环球网 2024-01-25
美国空军设想将B-21发展成为多用途作战平台,最重要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空中武库机”利用B-21宽敞的内部弹舱,搭载大量空对空导弹或空地弹药,将其变成一个空中导弹发射平台。
在未来空战中,B-21可以凭借其隐身性能渗透到敌方防空网内部,然后发射大量导弹对敌方目标进行饱和攻击。
B-21可以在相对安全的后方空域指挥“协同作战飞机”和“忠诚僚机”无人机编队,对敌方目标进行远程打击,自身则避免直接暴露于敌方火力之下,这些设想看起来颇具吸引力,但在真实的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
信息来源:美军想将B-21打造成“空中武库机”靠谱吗? 环球网 2024-11-01
将B-21轰炸机改造为“空中武库机”或“空中神经中枢”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真实的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其可行性值得商榷。
美国空军还在推行“迅龙”计划,利用空投的巡航导弹弹药托盘,将大量运输机改造为巡航导弹的空中发射平台。
B-21的“空中武库机”设想本质上与这些计划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将平台换成了更先进的隐形轰炸机。
B-21的数量有限,难以同时兼顾轰炸和战斗机角色,之前美国空军计划采购至少100架B-21,但考虑到其高昂的单价和复杂的维护保养,实际服役的数量可能会更少。
如果将有限的B-21用于执行空战任务,势必会挤占其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资源,这将对美国空军的整体作战能力造成影响。
另外美国空军对于将B-21作为无人机指挥平台的设想也存在别的方案,据报道美国空军正在考虑研发一种价格更低廉的载人隐形飞机,专门用于无人机控制任务。
B-21轰炸机去23年11月刚首飞,24年1月就宣布要开始量产了,当时这事儿一出来军事圈都炸开了锅,大伙儿都在问美军是不是太着急了?
要说这B-21可不是一般的飞机,它被吹得神乎其神,说是世界上第一款六代机,看外形它跟B-2挺像,就是个小一号的翼身融合布局,不过它厉害的地方不在外表,而是藏在里子里。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美军玩的新花样了,B-21从设计开始就用上了数字孪生技术,每架飞机都有个数字分身,在电脑里跑上千次测试,,这么玩省了不少造实物测试的时间和钱。
造这种飞机的诺格公司也不是啥新手,人家就是造B-2的老师傅,B-21算是B-2的升级版,很多技术都是现成的,再加上已经造了6架原型机在测试,美军这么快就量产也不算太冒失。
美军给B-21定的任务可不少,说它能当轰炸机、预警机、侦察机,还能打电子战,这么多功能塞一起听着挺唬人,不过也别太担心,美军打算边造边改,前面造的可以返厂升级。
说实话美军这回是玩了把新套路,用数字技术开发飞机确实能省不少时间,每架飞机都有数字分身,维修保养也方便多了,飞机还在天上飞,地面就能察觉缺陷,备件都提前准备好了。
美军这么着急量产B-21估计是想赶紧凑够100架的数量,这跟B-2只造了20来架不一样,美军这回是想玩真的,每架造价虽然不便宜,但比B-2便宜多了,起码能买得起。
不过话说回来,再先进的技术也得经得起实战考验,美军这么快就量产,会不会半路出啥幺蛾子,这事儿还真得打个问号。
美军搞B-21明显是想在战略轰炸机领域来个,用新技术缩短研发周期确实是个聪明招,要是真能成功这招估计以后会被广泛采用。
不过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个醒:未来的军事竞争比的可不光是硬件,数字技术的运用也许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谁能在这方面占得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我国成功试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大进步,也预示着未来空战可能会出现重大变化,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让空战玩法大不同。
中国高超音速空空导弹重塑未来空战格局![赞][赞][赞][加油][加油][加油]
3·15晚会丨只打开水龙头,收费100元?“维修刺客”啄木鸟,维修乱象何时“修”?
“啄木鸟家庭维修,除了感情不能修,啥都修,修,不仅能修还能洗。”和企业在网络上的火热宣传同步,近一年来,“3·15”晚会和《财经调查》栏目接到大量花了钱的人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的投诉。无病乱修、小病大修、乱收费,坑骗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
3月20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多名受害者家属处了解到,“湖南耒阳某村小校长被指性侵多名学生”一案二审今日在当地开庭审理。
男子委托彩票店买彩票中1000万元 彩票店连打2天电线点多开奖后,站点负责人张翠霞和张翠云核对彩票时发现这张随机票中第三组数字竟中了一等奖,为当期唯一1000万元大奖。
千禾0竟然只是个商标和是否零添加无关?千禾客服没有公开回应 只表示:是否零添加可参考配料表#酱油 #调味 (来源:极目新闻)
“千禾0”酱油检测出镉引发关注,“千禾0”竟然只是个商标,无关零添加?客服:是否是零添加,可参考配料表。
【害怕“由演转战” 连搞5天战备操演】近日,声称,为了因应所谓“由演转战”,展开为期5天的战备操演。
上海奉贤区教育局3月19日发布情况通报:3月18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有部分学生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区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流调采样,部分样本检测出诺如病毒,详细情况正在进一步核查。
1988年,张振寰凭借在电视剧《掌声响起》中饰演柳成章一角,获得华视奖男演员奖、第一届表演艺术金龙奖最有潜力电视新人奖。
今年 3 月,由今日头条出品,竹内亮导演团队拍摄和制作了三集纪录片《她和她的故事》,主人公分别是 75 岁的国民演员刘晓庆、61 岁的自驾游阿姨苏敏和 71 岁的女企业家董明珠。
2021年5月,一对结婚半年多的夫妻携手踏上了从辽宁大连驶往山东烟台的客轮。然而等待他们的却不是一段浪漫的旅行,妻子李某环在这艘客轮上竟然坠入海中,不幸身亡。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大河网】【环球时报】(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有几率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文烟尘编辑烟尘历时286天,终于平安回到地球了!北京时间3月19日凌晨六点,NASA两名在空间站滞留9个月的宇航员出舱画面引起了全球关注。